“这个项目是中国石化集团支持建设的系统内首套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目的就是为集团公司布局发展氢能产业打造样板工程,为中原油田实现高质量发展升级铸造新起点。”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新能源负责人王海宁表示,拆除旧装置进行了1个多月,目前已基本拆除完毕;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计划于2022年3月开始土建施工,6月安装施工,12月底完成试生产。
据介绍,该项目示范装置集成风光电系统、PEM电解槽、除盐水系统、循环水系统、氢气纯化系统、储运系统,是国内首个风光电耦合兆瓦级PEM电解制氢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后,产氢约为1吨/天,氢气纯度达到99.9995%,年减排二氧化碳2200吨。其不仅将是河南省最大的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工程项目,也将填补中国石化在兆瓦级PEM制氢领域的技术空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领域科研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建设。
当天到施工现场考察的,还有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正是我市筹建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的骨干人员,率队的是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晁凯。他表示,中国石化之所以将兆瓦级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落户到濮阳市和中原油田,正是看到了两者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追求发展的信心——
濮阳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均较为丰富,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先决条件。“十三五”期间,中原油田通过合作和自建方式开发项目4项,其中:地热、余热供暖面积41万平方米,节约标煤3446吨,减排二氧化碳8767吨;濮东采油厂桥口和马厂联合站3.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于2016年底实现并网发电,年均发电430万度。
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濮阳提出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富强濮阳、生态濮阳、创新濮阳、幸福濮阳,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豫鲁冀省际区域中心。以前瞻 30年的眼光,加强全局性谋划、前瞻性思考,决定以氢能利用为突破,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坚持“有中育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推动产业链由绿氢制造向制氢、储运氢、加氢设备制造,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辆制造全产业链延伸,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目标已确定,关键看落实。我市迅速行动,先后出台了《濮阳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濮阳市支持氢能与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培育产业集群集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应用试点示范、引优做强产业链、强化氢能人才培育等方面明确了多项财政补贴政策。
出台了《濮阳市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到2024年,培育氢气制备、储运、氢燃料电池及整车零部件生产等企业10家以上,新增环卫车、工程抢修车等市政氢燃料电池车辆占比达50%,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公交线路4条,建设加氢站5座,推广应用各类氢燃料电池车辆600辆以上,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濮阳市与中原油田的主要领导加强沟通对接,决定组建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搭建联合攻关研发平台,建立具有濮阳市特色的氢能产业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濮阳市氢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推动濮阳市氢能产业技术健康持续发展,使濮阳市氢能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创新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为加快发展步伐、抢占发展先机,氢能产业研究院筹备人员实施“两手抓”:一是通过狠抓自主学习和“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如饥似渴获取与氢能产业相关的各类知识,持续挖掘潜能、提升过硬本领;二是持续不断引进人才,依托中原油田博士流动站等平台吸引更多高精尖专业人才落户濮阳。通过“两手抓”,培养和引进氢能领域优秀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创新,深入开展氢能关键技术制备与应用技术开发。
《濮阳市支持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八条措施》应运出台,明确指出将大力支持包括氢能产业在内的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并对开展该项建设给予奖补政策、激励政策、贷款政策等,为我市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战略提供了坚强支撑,也为广大科技攻关人员带来了更多信心。目前,氢能产业研究院的筹备骨干人员已有30余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陈小敏今年33岁,研究氢能产业差不多有1年的时间。对于濮阳市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做法和前景,他感受颇深:“最开始真是信心不足,但随着了解得越来越多,看到各层面各部门都在努力奔跑,尤其是看到了濮阳市和中原油田领导的坚强决定,还有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我就感到我的选择没有错,现在信心是越来越足啦!”
1月4日,我市举行首批濮阳市产业研究院、首批濮阳市中试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濮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濮阳市中原油田氢能产业研究院,位列首批产业研究院之中。
“氢”赢未来,筑梦远航。濮阳布局发展氢能产业的步伐越来越快!
下一步,濮阳将紧紧抓住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历史机遇,抢抓河南建设洛郑汴濮沿黄绿色能源廊道重大机遇,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攻方向,以资源和市场吸引优势企业集聚,坚持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同步发力,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河南省重要的“绿氢”生产基地和氢能装备制造基地。记者 段利梅
知识链接:氢是宇宙中最为丰富的元素,其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水和化石燃料中,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需要通过制氢技术进行“提取”。根据氢能生产来源和生产过程中的排放情况,人们将氢能分别命名为灰氢、蓝氢、绿氢。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燃烧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等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较为简单,而且所需设备、占用场地都较少,生产规模偏小。蓝氢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在生产蓝氢时也会产生温室气体,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US)等先进技术,减轻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现了低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例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生产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提出:“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王一鸣